首页推荐
医患直通车
名家在线
读者会
活动及投票
招聘专栏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 医师频道是为基层医生搭建的最具专业性的综合平台.包括CIDE、学术大会、全科新知、读者会、活动投票、在线活动七大版块.全方位展示全科医学最新动态信息
[查看全文]
眼科快速直通车
眼科快速直通车
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远程医疗快速通道
[查看全文]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点击察看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友谊医院-唐海
点击进入北京友谊医院
欢迎进入北京友谊医院!
医患直通车是全国各地的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,您可以点击您所在地的医院,向您需要提问的医师提出问题,我们会尽快联系并帮您解决问题。
回到首页

养生的秘密:“守”比“补”更重要

时间:2015-05-06 14:32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现在很多人重视养生,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让大众们应接不暇,市面上的各类补品让人眼花缭乱,大家也纷纷接招,不管自身体质如何,照搬照做,什么补身体就吃 什么。中医有个基本

现在很多人重视养生,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让大众们应接不暇,市面上的各类补品让人眼花缭乱,大家也纷纷接招,不管自身体质如何,照搬照做,什么补身体就吃 什么。中医有个基本观点叫“同症不同证”,意思是生病的症状相同但可能导致该病的原因不同,所以在治疗时要对“证”下药。


  精、气、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,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"三宝",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,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、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 能,为养生长寿之根本。比起一味的“补”,守住精气神才是根本之法。下列几种情况要特别注意,不“守”却“补”不但达不到养生的作用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


  话多耗气伤津。


  中医认为,“多话语则耗气”,如果长期从事教师、话剧演员等用嗓过度的职业,很容易耗气伤津,频频出现口干咽燥等症状,或咽炎、喉炎、声带息肉等疾病。此 时若用甘寒的胖大海、麦冬等泡水,只能暂时缓解症状,还可能因药物寒凉而损伤脾胃。这是因为只补阴,忽视了益气的重要性。这种情况下,首先应当少说话,减 少用嗓,守固气阴;如实在无法避免,可在胖大海、麦冬基础上稍加太子参、蜂蜜等,可益气生津。


  熬夜伤血。


  中医认为,与无形的阳气相比,有形血液属阴。“昼则养阳,夜则养阴”,夜晚是养阴血的重要时间。如果经常熬夜,或因各种原因长期昼夜颠倒,会导致阴血耗伤 而出现健忘、脱发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此时最需要做的不是服用阿胶等补血之品,而是立刻调整作息,守护阴血;其次,可在睡前热水泡脚,能够引火归元,促进睡 眠;再次,可以将龙眼、红枣、百合等配小麦熬粥,以养血助眠。


  纵欲伤精。


肾精来源于先天,又有赖于后天的水谷滋养,它在人体起着生殖繁衍、充养髓骨和调节全身机能的作用。房劳纵欲而伤精者,不仅会表现出生殖方面的异常,还可见 骨软乏力、脑空无物和身体温度感觉异常等表现。在这方面,中医养生提倡“守精”:首先要做到节欲保精;其次应适当参加户外活动,疏理肝气,健运脾胃,以后 天养先天;此外,还可以用黑豆、薏米、核桃等煮粥调养。


  过劳耗气。


  合理的劳作,有利于疏通气血、活动筋骨、增强体力,但违背常规过度劳作,就会影响到健康。中医认为,“生病起于过用”,只有劳逸适度,做到“形劳而不倦”,才能守住正气,维持体内平衡状态,达到健康长寿。


  悲则气消。


  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“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而上焦不通,荣卫不散,热气在中,故气消矣。”这句话是说,过度悲伤会导致心肺之气消耗。一般悲伤爱哭的人, 就比较容易神色黯淡体质差,这是心肺之气被伤的表现。在生活中,应当学会调畅情志,防止过悲伤气,可运用《内经》五情相胜理论,“喜胜悲”,在人悲伤时, 尽量用能调动喜悦情绪的事物缓解其悲伤,比如讲讲笑话,外出欣赏美景等,分散其注意力。

  思虑伤神。


  过度思虑容易耗伤心神,导致心神失养,整日恍惚不宁。中医认为,惊、恐能抑制思,可以准备一些“小惊喜”,暂时让人从思虑中脱离出来。平时适当放空自己,出去散散步,舒畅心情,多吃一些瓜类豆类等疏肝健脾的食物,对守神有一定帮助。


(责任编辑:责任编辑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早起洗头容易头痛 早上6个习惯易惹病
  • 下一篇:10种伤肝行为的远离对策
  • 收藏
  • 挑错
  • 推荐
  • 打印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>>
栏目列表
广告服务  -  网站地图  -  联系我们  -  友情链接  -  申请加入

Copyright 2001-2015 中国社区健康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中国社区健康网

京ICP备11034648号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1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