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推荐
医患直通车
名家在线
读者会
活动及投票
招聘专栏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 医师频道是为基层医生搭建的最具专业性的综合平台.包括CIDE、学术大会、全科新知、读者会、活动投票、在线活动七大版块.全方位展示全科医学最新动态信息
[查看全文]
眼科快速直通车
眼科快速直通车
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远程医疗快速通道
[查看全文]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点击察看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友谊医院-唐海
点击进入北京友谊医院
欢迎进入北京友谊医院!
医患直通车是全国各地的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,您可以点击您所在地的医院,向您需要提问的医师提出问题,我们会尽快联系并帮您解决问题。
回到首页

学习《方剂学》的几点体会论文

时间:2015-02-10 14:03来源:转载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方剂学中的内容较多,特别是各论方剂中的药物组成,难于记忆和理解医学教育网|搜集整理。笔者在《方剂学》教学中,总结了几点体会,现介绍如下。 1 多法联记,掌握方剂组成。
方剂学中的内容较多,特别是各论方剂中的药物组成,难于记忆和理解医学教育网|搜集整理。笔者在《方剂学》教学中,总结了几点体会,现介绍如下。 
 
1 多法联记,掌握方剂组成。
 
方剂的药物组成是临床处方的基础。熟悉药物组成对学好方剂学非常重要。然而教材所选方剂众多,药味繁简不一,如何掌握呢?笔者采用方法有三。 
 
一是趣味记忆法:方法是先写出药名句,后编出谐音句,寓知识于趣味之中,帮助记忆。如参苓白术散药名句为“四君子桔莲子,砂山薏枣扁豆”,谐音句编为“四君子急(要)莲子,沙三姨(却)找扁豆”;乌梅丸药名为“辛姜人附桂,当蜀柏连梅”,谐音句编为“新疆人富,当数白脸美”;三仁汤药名为“三仁朴通滑竹夏”,谐音句编为“三人(爬)竹(竿),朴通滑下(来)”等等。当然,并不是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都能用谐音来表示的,如果编的牵强附会、晦涩难懂,就会适得其反。 
 
二是直记药名法:有几味记几味,这适宜于药物组成较简单的方剂。如四君子汤记为“参术苓草”,四物汤记为“归芎芍地”,二陈汤记为“陈夏苓草”,平胃散记为“苍朴陈草”,四逆散记为“柴甘枳芍”等。 
 
三是传统方歌记忆法:要求学生记住每首方剂的组成方歌,余下的药物组成,甚至功效、主治、配伍特点,也就记下了。这是一种记忆方剂的重要形式。 
 
2 抓住重点,理解方解方义。 
 
对初学方剂者来说,方解的学习是一个难点。因方解内容多,很多药物雷同,方剂作用难以记忆。笔者认为,方解不能死记硬背,只需牢牢掌握“特殊药物”就行。一般药物按照中药所述的功效去理解就可以了。所谓“特殊药物”,指的是与该方的功效、主治不大一致,甚至很费解。如仙方活命饮中的白芷,龙胆泻肝汤中的当归、芍药,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、柴胡,一贯煎中的川楝子,保和丸中的连翘,还有桃仁承气汤、五苓散等方中均用的桂枝等。如何去理解这些“特殊药物”呢?笔者总结方法有三:一是明确该药本身具有的功效;二是掌握该药与其它药物配伍后,能发挥的某种效能。如桃仁承气汤中桂枝与大黄、芒硝配伍后,可发挥通行血脉的作用,使瘀血从肠腑而出;又如五苓散中的桂枝与利水渗湿药物配伍,具有通阳化气之功等等。三是记住药物在方中的剂量大小。另外,有些方解还可参考现代研究资料。 
 
3 前后比较,全面熟悉方剂。
 
学习《方剂学》应重视方剂的整体学习,要学会前后比较。方法有二:一是同一章节方剂的比较,如解表剂之桑菊饮和银翘散,补气剂之四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、补中益气汤等,必须仔细阅读;二是不同章节方剂的比较,如小青龙汤、苏子降气汤、定喘汤、泻白散、都气丸、金匮肾气丸等,都可用治咳喘,学习中,要注意区别使用,全面掌握方剂学,不致于在临床出现失误。 
 
4 注意剂量,提高临床疗效。
 
有人认为,中药的毒副作用小,因此它的剂量无关紧要,这是一种误解。中药剂量的大小不仅对药物作用的发挥有影响,甚至可能起完全相反的作用。如桂枝汤发汗解肌、调和营卫,方中桂枝与白芍须等量,若白芍倍桂枝,则为小建中汤意;麻杏石甘汤既治有汗而喘又疗无汗而喘;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应当有别;炙甘草汤治疗“心动悸,脉结代”,方中炙甘草绝不同于常用量;小柴胡汤中柴胡透表泄热,药量宜大,一般在12g以上。而在柴胡疏肝散、逍遥散中,柴胡疏肝理气,可用常量,一般为6g左右;补中益气汤中,柴胡升阳举陷,用量宜小,一般为3g左右。

来源:医学教育网 
(责任编辑:责任编辑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双黄莲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
  • 下一篇:五加皮与香五加的比较鉴别
  • 收藏
  • 挑错
  • 推荐
  • 打印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>>
栏目列表
广告服务  -  网站地图  -  联系我们  -  友情链接  -  申请加入

Copyright 2001-2015 中国社区健康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中国社区健康网

京ICP备11034648号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1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