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推荐
医患直通车
名家在线
读者会
活动及投票
招聘专栏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 医师频道是为基层医生搭建的最具专业性的综合平台.包括CIDE、学术大会、全科新知、读者会、活动投票、在线活动七大版块.全方位展示全科医学最新动态信息
[查看全文]
眼科快速直通车
眼科快速直通车
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远程医疗快速通道
[查看全文]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点击察看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友谊医院-唐海
点击进入北京友谊医院
欢迎进入北京友谊医院!
医患直通车是全国各地的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,您可以点击您所在地的医院,向您需要提问的医师提出问题,我们会尽快联系并帮您解决问题。
回到首页

三大元凶致腰肌劳损年轻化

时间:2015-05-25 11:52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腰肌劳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,患者经常会出现腰痛的症状,给日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。腰肌劳损的患者也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,而近年来患者群体年龄,呈现急剧降低的势

腰肌劳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,患者经常会出现腰痛的症状,给日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。腰肌劳损的患者也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,而近年来患者群体年龄,呈现急剧降低的势态,腰肌劳损不再是老人病,有些患者甚至只有十几岁。那么,腰肌劳损重在预防,事不宜迟。

元凶一:久坐不动

有研究表明,坐着不动并不能使腰部肌肉放松,反而造成腰部肌肉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,久坐不动的结果必然引起腰肌劳损的发病率增高。坐着不动还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弯腰,而弯腰将加重腰部肌肉的紧张度。长时间紧张状态不仅导致腰部肌肉易于疲劳,出现酸胀感和疼痛不适感,并且使得腰部的支撑力和稳定性降低,容易受到损伤而产生急性腰痛发作,且迁延而成慢性腰痛的可能较大。总之,久坐不动必然引起腰肌劳损的发病率增加。

元凶二:职业装备

白领一族除了长时间坐位导致部分人出现了腰部肌肉的酸胀、疼痛外,“职业装备”也易致颈腰肌劳损。

肩挎一只大手袋,脚穿一双高跟鞋,这是当今时尚职业女性彰显风采的典型“道具”,同时也是她们高发颈腰椎病,罹患肩背疼痛的“刑具”。医生提醒,许多职业女性长期面对电脑,工作就已经让腰椎不堪重负,别再让时尚成为“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人的脊柱如塔吊,左边负重,脊柱就会向左侧弯曲。有关医学专家举了个例子,假设左肩挎一个大手袋重5公斤,右侧肌肉可能要产生15~20公斤的力量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,这种力量最终会压迫到腰椎。而且背单肩包时,挎包带很容易下滑,所以女性经常要不自觉地抬高肩膀以稳住挎包带。这种姿势使肩部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,易引起肩背酸痛,常背挎包的那个肩关节也易形成肌肉劳损。加上经常穿高跟鞋,日积月累,就会加速腰背部劳损。

元凶三:磨损的鞋子

专家介绍,很多人往往不知道,腰痛的原因和脚上穿的鞋子有关。因为人走路的姿势往往是有些倾斜的,时间久了就会发现,原本平整的鞋底,会因为长期走路磨损。如果不及时更换,长时间穿着这样的鞋子,会使腰部着力不均,导致腰肌劳损,出现腰酸、腰痛的症状。一旦发现鞋子严重磨损,要及时更换或修补,千万别因为节省买鞋和修鞋的钱,而伤了自己的腰椎。应对秘籍

该如何有效预防腰肌劳损

1、注意腰部保暖,尽量不要受寒。避免着凉和贪食生冷之物,不要长时间在空调下。

2、站或坐姿势要正确。脊柱不正,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,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。正确的姿势应该“站如松,坐如钟”,胸部挺起,腰部平直。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,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,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。

3、睡硬板床。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。

 

4、不要做弯腰又用力的动作(如拖地板…)注意劳动姿势,避免长久弯腰和过度负重,以免加速椎间盘的病变。

5、提重物时不要弯腰,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,然后慢慢起身,尽量做到不弯腰。

6、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,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,还会造成椎间盘突出。

7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防止腰腿受凉,防止过度劳累。

8、平时的饮食上,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,如牛奶,奶制品,虾皮、海带、芝麻酱、豆制品等经常吃,也有利于钙的补充,注意营养结构。


(责任编辑:责任编辑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经常落枕当心是颈椎病前兆
  • 下一篇:年轻女性为何招惹骨质疏松
  • 收藏
  • 挑错
  • 推荐
  • 打印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>>
栏目列表
广告服务  -  网站地图  -  联系我们  -  友情链接  -  申请加入

Copyright 2001-2015 中国社区健康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中国社区健康网

京ICP备11034648号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1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