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推荐
医患直通车
名家在线
读者会
活动及投票
招聘专栏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医师频道
中国社区健康网 医师频道是为基层医生搭建的最具专业性的综合平台.包括CIDE、学术大会、全科新知、读者会、活动投票、在线活动七大版块.全方位展示全科医学最新动态信息
[查看全文]
眼科快速直通车
眼科快速直通车
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远程医疗快速通道
[查看全文]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点击察看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
北京三甲医院地址电话及挂号时间一览
友谊医院-唐海
点击进入北京友谊医院
欢迎进入北京友谊医院!
医患直通车是全国各地的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,您可以点击您所在地的医院,向您需要提问的医师提出问题,我们会尽快联系并帮您解决问题。
回到首页

正确认识丙型肝炎

时间:2014-07-03 16:51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,丙型肝炎病毒( HCV )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,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( HCC ),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

1.jpg 

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,丙型肝炎病毒(HCV)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,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(HCC),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,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。

HCV感染流行广泛,呈全球性分布,全球HCV感染者约1.7亿人。我国在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,HCV感染率为3.2%,约为3 700万人。中国内地报告的丙型肝炎病例逐年上升,2008年发病人数已达12万人,是2003年的六倍,其死亡率在全国所有疾病中排在第五位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著名肝病专家庄辉教授披露这一数字时强调,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丙肝抗体检查。令人担忧的是,中国公众对丙肝的正确认知率仅有百分之一,接受过丙肝检测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;非专科医生对丙肝的认知度也很低。在对三十个省、区二百个城市的1 362名的非传染科医生进行的丙肝认知调查发现:只有百分之三十八把丙肝抗体筛查作为住院常规检测;百分之五十六发现抗体阳性后转送专科就诊,而百分之八十五不了解丙肝治疗状况。

丙肝的传播途径

丙肝的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,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,且为RNA病毒,外界抵抗力较低,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,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。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。

(1)输血及血制品传播: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,输血后肝炎70%以上是丙型肝炎。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,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,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,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,特别是反复输血、血制品者。

(2)注射、针刺、创伤性检查、血液透析、纹身等非一次性器械应用和器官移植等传播:国内报道80%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。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。

(3)生活密切接触不是传播的主要途径,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%无明显的输血及血制品、注射史,称为社区获得性,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。

(4)性传播:精液和唾液中存在HCV,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。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。

(5)母婴传播:母亲为HCV感染者的婴儿,感染HCV的几率约10%。

临床表现

(一)急性丙型肝炎潜伏期一般为2周—6月,平均40天。临床表现一般较轻,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很轻,无黄疸型占2/3之上。多数病例无发热,血清ALT呈轻中度升高即使是急性黄疸型病例,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52umol/L。临床症状常有畏寒、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纳差、恶心、呕吐、尿黄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。病程6个月以内。

(二)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有慢性肝炎症状、体征、实验室检查改变者,为慢性肝炎。慢性肝炎多无症状,少数患者仅有乏力、肝区不适等症状,可有肝病面容、肝掌、胸前毛系血管扩张、肝大质偏硬、脾大等体征。根据病情轻重,实验室指标改变综合评定轻、中、重三度。

HCV感染后慢性化率极高,可达50%—85% 。而慢性丙肝如不及时合理治疗,发展为肝硬化可达10% ——30%。而丙肝肝硬化患者中,约有3% ——10%可演变为肝细胞癌(HCC)。

 


(责任编辑:责任编辑)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上一篇:夏季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
  • 下一篇:正确认识结核病
  • 收藏
  • 挑错
  • 推荐
  • 打印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>>
栏目列表
广告服务  -  网站地图  -  联系我们  -  友情链接  -  申请加入

Copyright 2001-2015 中国社区健康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中国社区健康网

京ICP备11034648号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192号